扎基拉姆:拉薩的財神與她的神秘傳說

Zashi Lhamo: The Wealth Goddess of Lhasa and Her Mystical Legends

· Chinese

在拉薩熱鬧的街道旁,隱藏著一座小而神秘的寺廟——扎基寺(藏語:གྲ་བཞི་ཁང,Wylie:gra bzhi lha khang),供奉著格魯派的世間護法女神扎基拉姆(藏語:གྲ་བཞི་ལྷ་མོ,Wylie:gra bzhi lha mo)。她既是一位與財富、保護、神秘故事相關的神祇,也被視為漢藏文化融合的象徵。

她的名字在英語中通常寫作 Zashi Lhamo,部分中文資料中也作 Drashi Lhamo,可能源自不同藏語方言或漢語拼音(如「Zhājī Lāmǔ」)的變異。讓我們深入這位雞足女神的傳說、宗教地位與文化象徵,理解她如何連結信仰與傳說。

▍傳說起源:從宮廷幽魂到護法財神

在漢地流傳的民間故事中,扎基拉姆被認為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某位妃子,因宮廷鬥爭含冤而亡,死後化為厲鬼擾亂宮廷。後來由格魯派高僧格吳倉·強巴敏朗(藏語:གྲགས་པ་མི་ལང,Wylie:grags pa mi lang)超度並帶至拉薩,在此發願護持佛法,進而被供奉於扎基寺。這一傳說未見於正規佛教經典,應視為一種口傳故事,主要流行於漢族信徒之間。

與此相對,藏族社群則有另一版本:她原是一位地方女神,因美貌被其他女鬼嫉妒而遭害,雙足被斬。她以神力將毒素逼至舌端,最終長出雞爪般的雙足,遂被稱為「雞足神」(藏語:བྱ་རྐང་ལྷ་མོ,Wylie:bya rkang lha mo)。她黑面、長舌、戴骷髏冠的形象,也讓人聯想到印度教的忿怒女神卡莉(Kali),但兩者屬於不同宗教體系。

▍文化融合與民間信仰

信徒們相信扎基拉姆特別眷顧屬猴與屬馬的人,據說她曾獲猴子相救,或在戰鬥中得駿馬助力。這類與生肖、動物有關的傳說雖無經典依據,但廣泛流傳,強化了她與大眾生活的連結。

清代以來,漢族商人與軍隊進入拉薩,將包括關帝信仰等中原文化帶入,扎基寺在當時亦稱「萬壽寺」(藏語:བརྟན་བཞུགས་དགོན,Wylie:brtan bzhugs dgon),與旁邊的關帝廟一同成為漢藏宗教交流的節點。

▍格魯派視角中的扎基拉姆

在格魯派系統中,她屬於「世間護法神」(藏語:འཇིག་རྟེན་པའི་སྲུང་མ,Wylie:’jig rten pa’i srung ma),與超世間護法如六臂瑪哈嘎拉有所區別。部分傳統認為她與格魯派主要女護法班丹拉姆(藏語:དཔལ་ལྡན་ལྷ་མོ,Wylie:dpal ldan lha mo)有連結,亦有地區性傳統視她為長壽五姊妹之一翠顏仙女(藏語:བཞད་མདངས་ལྷ་མོ,Wylie:bzhad mdangs lha mo)的化身。此說並非主流密續所載,但已在部分文獻與祈願文中出現。

十八世紀高僧列隆·喜貝多傑(藏語:སླེ་ལུང་བཞད་པའི་རྡོ་རྗེ,Wylie:sle lung bzhad pa’i rdo rje)曾於其祈願文中稱她為「太陽仙女」(藏語:ལྷ་ཅིག་ཉི་མ་གཞོན་ནུ,Wylie:lha cig nyi ma gzhon nu),顯示她的信仰早已融入格魯派密宗體系的一部分。

▍儀式與現代信仰實踐

扎基寺的供奉儀式極具地方特色:信徒獻上白酒、哈達與酥油燈,僧人將酒倒入大缸供神。這類供酒儀式,在藏傳佛教中較為罕見,可能與漢族傳統的酒供文化融合有關。

每週一至週五,依日期祈求財運、平安或健康成為習俗,使扎基寺香火鼎盛。她的雞足形象亦被解釋為具淨化與驅邪的象徵。寺中另設有占卜儀式,深受信眾青睞。

▍當代的扎基拉姆

今日,從拉薩本地到瀋陽護國法輪寺等藏傳寺廟,均可見其塑像或唐卡。旅遊業稱她為「拉薩唯一財神」,雖此說略顯誇張(如財神臧巴拉等亦廣受供奉),但卻使她的知名度大增。

她的形象逐漸被現代語境所接受,成為探索藏傳信仰、漢藏交流、女性神祇角色的活教材。

▍結語

扎基拉姆是一位兼具神秘傳說、宗教地位與文化融合意涵的女護法神。她的故事橫跨漢藏,融合歷史與傳說、密宗與民俗。在扎基寺的一炷香火之間,信徒不僅祈求財運與庇佑,也參與了一場跨越地域與信仰的文化交流。

對學者而言,她提供了民間信仰與宗教正統交織的研究素材;對一般讀者而言,她是一位貼近人心、兼具神祕與溫暖的女神。